竹竿

竹竿朗读

籊籊竹竿,以钓于淇。岂不尔思?远莫致之。

泉源在左,淇水在右。女子有行,远兄弟父母。

淇水在右,泉源在左。巧笑之瑳,佩玉之傩。

淇水滺滺,桧楫松舟。驾言出游,以写我忧。

译文

钓鱼竹竿细又长,曾经垂钓淇水上。难道不把旧地想,路远无法归故乡。

泉源汩汩流左边,淇水荡荡流右边。姑娘长大要出嫁,父母兄弟离得远。

淇水荡荡流右边,泉源汩汩流左边。嫣然一笑皓齿露,身佩美玉赛天仙。

淇水悠悠日夜流,桧木桨儿柏木舟。驾车出游四处逛,以解心里思乡愁。

注释

籊(tì)籊:长而尖削貌。

尔思:想念你。尔,你。

致:到。

泉源:一说水名。即百泉,在卫之西北,而东南流入淇水。

行:远嫁。

瑳(cuō):玉色洁白,这里指露齿巧笑状。

傩(nuó):通“娜”,婀娜。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。

滺(yōu):河水荡漾之状。

楫(jí):船桨。桧、松:木名。桧(guì),柏叶松身。

驾言:本意是驾车,这里是操舟。言,语助词,相当“而”字。

写(xiè):通“泻”,宣泄,排解.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20-122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23-125

竹竿创作背景

  关于诗的主旨,《毛诗序》说写的是一位远嫁的卫国女儿,思念家乡的情怀。至于作者,魏源在《诗古微》中考证,以为“亦许穆夫人作”。魏源说《卫风·竹竿》是许穆夫人所作,并没有实证,只是一种推测。现代多数学者把《卫风·竹竿》看作一位远嫁的卫国姑娘思念家乡的歌声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20-122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23-125

  此诗写一位远嫁的女子思乡怀亲的感情。全诗四章,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。全诗从回忆与推想两个角度来写,可分两大部分,前后各两章,分别成一层意思。

  开头两章,是远嫁姑娘的回忆,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。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:“籊籊竹竿,以钓于淇”,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,这是多么惬意的事,不可能忘记。可惜眼下身在异乡,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,“岂不尔思,远莫致之”。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。泉水、淇水,逐渐远去;父母兄弟,逐渐远离。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,最使人难忘。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,思念之情不可抑止。第一章、第二章共八句,重点在回忆,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。

  第三、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:希企。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,故乡亲人都见不到。回忆激起的情怀,化作热情的企望: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。三四两章,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。淇水、泉水依然如故,“淇水在右,泉源在左”,与第二章两句一样,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,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,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。这时候,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,而是“巧笑之瑳,佩玉之傩”,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:故乡,我终于回来了!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,这位少妇又到淇水。不过,这次不是钓鱼了,而是“桧楫松舟”,乘船游赏。不过,旧地重游,也不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。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,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。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,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。所以,驾船游赏故乡的想像,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。

猜你喜欢

苦无多路旅程宽,正是江南绿打团。

欲湿征衫梅雨细,不成客梦麦秋寒。

()

捣练子,赋梅青。休共檀梨取次争。叶底青青如豆小,已知金鼎待和羹。

()

暘虫赫赫欲流金,夹岸垂杨失翠阴。

已恐人间被汤旱,谁从天上作商霖。

()

比邻七十载,为客谢淹留。忍草自长碧,妙香时一浮。

世情争梦幻,佛面老春秋。愁绝斜阳外,谁家百尺楼。

()
黄文仪

雨后添诗兴,花前破笑颜。知音千古少,得趣一心欢。

()

曾把江梅入室,门人不敬红梅。清香一点入灵台。傲雪家风犹在。
状貌妇人孺子,性情烈士奇才。自开自落有谁来。与妆上林相待。

()